浦东高校师生团队在内蒙古盐碱地种水稻、养虾

来源: 看看新闻Knews 2023-08-24 17:55:03


(资料图片)

内蒙古达拉特旗艳阳当空,在东海心村的盐碱地综合种养基地上,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实践团队的师生正穿着水裤下水,帮忙虾农从养殖池塘出虾。在盐碱地上发展渔业和种植水稻,曾是当地人难以想象的,而如今,在海洋大学专业师生团队的帮助下,全都成为了现实。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盐碱化耕地面积占了全旗耕地总面积的25.2%,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渔业的发展。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的管卫兵老师为当地带来了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希望把盐碱地变成“绿水青山”,再变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金山银山”。

水质改良是盐碱地水产养殖成败的核心,也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管老师带着学生挨家挨户走访农户,了解当地土壤、水质情况,不断改良技术。他们把黄河水引入养殖塘,有效稀释养池中盐碱成分,在养殖前使用牛粪铺满池底,运用物理阻隔的方式,减少土壤和水体的盐碱交换,并通过人为补充藻种和菌种,培养优良的藻相和菌相,借助藻类生长消耗二氧化碳,消耗碳酸盐碱物质。经过改良后的水质非常适合对虾生长。此外,管卫兵团队通过工程设计,对稻田进行改造,养殖草鱼、黄河鲤、鲢鱼、河蟹、南美白对虾等水产物种,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看着近年来团队改良后的东海心村重度盐碱地种出来的稻子,管老师兴奋又自信地说:“改善生态太重要了!土地盐碱越重,我们越要做,这一千亩盐碱地,我们要把它们全改成良田!”

早在6月,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2022级学生余鑫瑞就从东海之滨的校园,来到了内蒙基地。6月正是虾苗淡化、标粗的关键期,每天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多次巡塘,检查料盘上虾的吃料情况、粪便是否异常、虾是否褪壳……此外,还定期对池塘设施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两个月干下来,小余晒得黝黑,他对自己能够为虾苗克服当地高寒和高盐碱的不利影响作贡献感到很开心。闲暇时分,他还经常为当地工人讲解各种动物保健产品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普及关于水产养殖的知识。

7月初,上海海洋大学2023级研一新生魏国浩也出现在了内蒙基地。虽然还没正式到校报到,魏国浩在与导师沟通后,决定利用暑假提前开启研究生的学业科研。身为集美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应届毕业生,他很想把在沿海水产公司实习时所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内陆盐碱地,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水产养殖事业。在鱼塘走上一圈后,魏国浩对几字湾代表品种——黄河鲤产生浓厚兴趣,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了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方向。

此后,魏国浩除了帮忙照看虾塘,还经常去鱼塘观察不同养殖模式下鲤鱼的吃料与生长状况的区别,并主动承担起了水质监测的工作。“做研究之前需要积累足够的基础知识,我要趁这个暑假好好学习养鱼,为研究生生涯开个好头。”魏国浩信心满满地说。

据悉,这个暑假上海海洋大学团委牵头组织了4支学生团队,由指导老师带领分赴内蒙、宁夏、贵州、湖南等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考察足迹,深入了解和学习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特色、成就,并结合学校学科特色积极开展技术支农服务。

来源:浦东发布

关键词: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