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资讯丨扩散!提醒!2023年第1号预警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日前发布了
2023年第1号预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警惕“培训贷”陷阱
从近期媒体报道来看,“培训贷”骗局时有发生,且呈上升态势。个别不良培训类机构以只要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就提供兼职与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等承诺,诱导学生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借贷。但课程开始后,学生并未得到机构承诺的兼职或就业机会,而且面临退费困难和高利贷风险。
在此,我们提醒广大在校学生:
▪ 务必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
▪ 不要轻信培训机构所谓“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等诱惑贷款的承诺;
▪ 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及办理贷款等;
▪ 求职期间注意甄别招聘信息与公司资质,如遇搞不清、拿不准的情况,请及时与学校、家长沟通;
▪ 理性判断,谨慎选择,避免落入“培训贷”陷阱。
“培训贷”相关案例
“先学后付”“免息分期”步步引导去贷款
读大一的刘青通过网络广告添加了一家机构的“老师”微信,该“老师”承诺“学习3个月后就可以接单赚钱”,有老师一对一辅导,班主任监督学习。于是,她在“老师”指导下,交了100元定金并预留了课程学习名额。
当自己提出没有钱报班时,对方告知不退还100元定金,可以分期付款,一个月400元左右。
最终,通过对方分享的链接,她填写了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等信息,在某平台办理了9期分期贷款。
名为招聘,实际诱导求职者借贷
2022年7月,从一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张浩宇,接到未投过简历的某软件公司邀请面试的电话。
面试过程中,该公司招聘人员表示,张浩宇工作经验不足,需要先接受培训,才能为他推荐工作,并且承诺培训之后包就业。在招聘人员的劝说下,张浩宇与该公司签订了《实训协议》,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并通过某分期借款平台贷款1.98万元,用于支付培训费。
在此之后,张浩宇不仅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了贷款,每月还贷1200元,至今尚未还清。
包就业拿高薪,都是套路
2022年5月,求职者夏晨飞在南京一家机构培训了3个月。该机构声称培训后包高薪就业,3个月未就业的,退全额学费。
于是,夏晨飞便从机构处分期贷了1.8万元学费。
令他没想到的是,培训内容很“水”,对找工作帮助不大。夏晨飞联系机构要求退款,被机构拒绝。
警惕这两类“培训贷”的套路
不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被各式各样的在线培训课程宣传吸引:绘画、PS、剪辑、配音等,零基础也可以轻松学习,边学习边接单,机构老师介绍资源,月入过万很简单……针对没有积蓄的大学生,许多培训班还打出了“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的广告,背后的小额贷款平台更是五花八门。
以求职者工作经验不足为由,向其推荐包就业的岗前培训,并要求求职者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上万元,用来支付培训费用。而培训结束后,这些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工作与承诺相差甚远,导致求职者既没有实现就业,又陷入借贷的“圈套”。
双方签订的协议有效吗?
可以要求退款吗?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金琳认为,教育机构以“先学后付”作为幌子,实际上是引诱学员到小额贷款平台贷款,既涉嫌虚假宣传,也涉嫌消费欺诈。“如果教育培训机构人员使用胁迫方式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课程服务,或者不允许消费者退课退费,要求消费者继续接受服务的,还会涉嫌强迫交易罪。”
金琳提醒,如果签订合同时根本没留意就误签了具有“霸王条款”的不公平合同,也可指出对方的违法违规之处。若对方置之不理,建议以相关证据,如前期与培训机构销售人员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签约合同等,向12315、网上信访、工商管理部门、地方金融监管局等进行举报投诉。此外,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诉讼途径维权。
北京福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志友律师表示,如果企业用欺骗手段与求职者签订合同,合同本身具有欺诈性质,求职者可在知晓受欺诈后一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或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要求依法撤销培训合同。培训合同被依法撤销后,求职者可以要求培训机构退还培训费。
今年3月,中消协、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呼吁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不良“校园贷”的关注,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格局,完善行业准入、运营监管体系,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健全行业风险防控机制,排查整顿违规机构,针对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安全放心、真实透明、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警方提醒
求职中的这些陷阱
千万注意
一、“培训贷”陷阱
警方提醒
不要轻易添加自称“老师”的陌生人微信,不要轻易参加打着“兼职赚钱“幌子的培训班,更不要轻易在陌生网页及平台上转账汇款、办理贷款。如不慎踏入“培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培训贷”诈骗的情形,应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涉嫌诈骗的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勇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识别要点
1.诱导办理“培训贷”“助学金”等各种名目的贷款
2.承诺学完可以接单赚钱
3.签订“不平等条约”
二、收费陷阱
警方提醒
收费是最常见的招聘陷阱之一,不少不良机构都会以押金、保证金等借口向求职者收取各种费用,得手后便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
识别要点
1. 对招聘职位许以高薪
2. 承诺工作很轻松
3. 面试很简单,轻易即可录取
4. 对方表现急切,要求你尽快交钱
三、中介陷阱
警方提醒
这类求职陷阱利用求职者渴望高薪职位的心理,许诺能够以特殊渠道得到心仪的工作,借此收取中介费和押金。
识别要点
1. 吹嘘门多路宽,无正规流程
2. 缴费后久无音讯或直接被拒
四、试用陷阱
警方提醒
一些不良企业,往往以试用期的名义骗取廉价劳动力,或是非法延长试用期,或是在试用期即将期满时以各种借口辞退求职者。
识别要点
1. 要求先入职,试用期满后再签约
2. 试用期内不予办理社会保险
3. 试用期所做工作与实际应聘岗位不符
五、协议陷阱
警方提醒
协议陷阱也是很多职场新人会踩的坑,黑心企业往往通过口头协议、拒签协议、签订霸王协议等方式,欺诈求职者。
识别要点
1. 找理由拒签就业协议书
2. 签订协议后借故收回
3. 在协议中添加霸王条约
六、扣押证件陷阱
警方提醒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需要提供证件复印件的,要注明具体用途。
识别要点
扣留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证件。
求职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
金钱和价值观念
求职应聘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
原标题:《扩散!提醒!2023年第1号预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