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这个指标好转,地产就真的回暖了
2023年一季度,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4%。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7.1%。
(相关资料图)
一季度以来地产行业的销售爬坡和整体温和复苏,在统计局数据上得到了验证。直到现在,全市场才真正认可了2023年的地产小阳春。
然而,在销售端景气度改善的同时,开工端表现却乏善可陈。今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5974亿元,同比下降5.8%;
其中,住宅投资19767亿元,下降4.1%。住宅施工面积下降5.4%,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7.8%。开工端的表现仍然在下行。
基于一季度的数据,市场各类机构在表述其投资策略时,都表达了对地产开工端产业链的悲观。
但是,如果开工端不得到改善,整个地产未来的供给就不可能恢复常态。整个经济的复苏,是不能让地产开工端缺席的。
因此,地产开工端何时得到改善,地产行业的上游何时恢复景气度,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地产开工端很重要?
我们知道,地产的开工端,往往对应整个宏观经济的上游,特别是钢铁、水泥等重要的周期行业。而地产开工端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也在25%左右。
整体上看,地产行业对GDP的拉动,其核心在于开工端。所以,当地产行业仅仅是销售开始修复,并未传导至开工端时,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就有限。
因此,即便是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4.5%,我们仍然认为整体经济仍然处于弱复苏的状态中,这与地产开工端不景气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点可以从近期的期货表现看出来。
我们发现螺纹钢期货结算价,基本上跟新开工面积是同步变化的,从这一点上看,今年开始的新开工不景气,相比于去年四季度地产行业三支箭支持政策带来的提振,是明显不足的,最近螺纹钢价格表现也比较疲软。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因此,地产核心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以销售温和复苏作为标志。
销售的温和复苏,只是整个行业开始好转的信号,到目前为止,拿地端并未见到普遍的改善,开工端也依然疲软,在当前的背景下,地产行业“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只能说略有好转,需求端的爬坡比供给端更快,效果也更加明显。
另外,只有开工端真正改善,投向地产的信贷资金,才能够落实到实物资产上,很多企业原本“销售下降-拿地收缩-施工不顺-交付压力”的恶性循环才会被打破。
因此,当前的地产温和复苏,尚停留在需求端,销售的改善尚未传导至开工端,地产尚不具备带动整个经济开始复苏的能力。
第二,很多城市的有效新房库存明显下降,但是最近销售开始回暖,这样会不会出现行业库存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房企的开工意愿会提升?
首先,按照传统的行业逻辑,一般来讲土地成交面积变化趋势,领先于行业新开工表现6个月。
这也是结合了拿地到开工的一般节奏,6个月内获取的土地,往往会进入新开工的阶段,6个月左右时间也容易拿到施工证,当然了行业普遍是在拿到施工证之前就开始施工。
由于2023年之后,国家统计局不公开土地购置面积的数据,我们直接使用本身就滞后于土地购置面积的土地购置费指标(土地购置费是实际缴款口径,土地购置面积是签约口径)和新开工的表现进行对比。
我们发现,在2021年之后地产行业进入下行期,土地购置费表现较弱,相应新开工表现也疲软,一度在2022年全年同比下降接近40%。
进入2023年,土地购置费和新开工表现都有一定改善,但是新开工水平尚不及2022年同期,整个地产供给端仍然是预期不足。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再者,地产的库存口径较多,如果取最窄口径——待售面积,仅考虑已建成待售的现房,明显不符合我们的需求。
当我们采用待售现房面积,加上可售期房面积,以及在建工程中尚未取得预售证的部分,来估计整体中国的地产库存。这里我们采用克而瑞的数据。 戳这里了解云行销,行销拓客不再忙盲茫!
图:10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库存
数据来源:克而瑞,嵩山论市
截至2023年2月底,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51181万平方米,环比减少2.4%,同比减少0.2%。
在过去连续50个月库存规模同比正增长的情况下,当前库存数据首次出现同比下降态势。
图:100大中城市新房去化周期
数据来源:克而瑞,嵩山论市
2023年2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即库存去化周期为18.9个月,超过了1.5年。
表面上看,中国的地产库存仍然偏高,但实际上绝对的库存水平在进入2021年之后已经平稳,也没有超额的增长。
当前较高的去化周期,其实是因为销售速度仍然偏慢。由于去化速度是去化周期的分母,所以会造成实际库存周期虚高。而实际上很多城市,比如郑州,已经进入新房实际库存不足的状态。
最后,判断房企的进一步补库存和开工意愿,这需要考虑开工的资金来源问题,我们需要对当前的融资现状做复盘。
第三,资金端是否支持开工改善?
首先,开工端是靠资金端支持的,只有资金端稳定,开工的表现才能改善。
而资金端其实并不只是外部融资,其内部的内源性现金流,特别是销售回款,则更为重要。这里我们先谈一谈外部融资对开工端的改善的影响。
数据来源:Wind,嵩山论市
从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同比增速,是对新开工很好的指引。因为国内对于地产的对公贷款,基本上是以开发贷为主,不允许给地产公司投放流贷,非开发贷的并购贷等形式,其监管标准也逐渐向开发贷靠拢。
而开发贷的资金用途,基本上限定用于本项目的开工建设,所以当开发贷增速变化后,很快会传导至实际新开工。
正如2021年开发贷增速甚至低于新开工,所以到了2022年二季度之后,开工表现开始持续走弱。而去年10月开始,受地产融资支持政策影响,开发贷增速开始企稳,新开工也在今年一季度同比跌幅略为收窄。
实际上,随着去年年底三支箭政策的影响,地产行业的外部资金来源趋于稳定。
3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6.4%,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高0.7和2.4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6536亿元,同比多增3791亿元。
而很多朋友对房地产信托和债券很关注,但实际上,地产信托自从2019年23号文之后,对地产开工建设的支持就明显减弱,整个地产信托存量规模也从高峰期的接近3万亿,下降至去年年末的1.2万亿,下降幅度接近60%。
而地产债券从2016年底开始,基本上严格进入借新还旧的状态,很难直接进入开工端。所以,开工端涉及到的外部资金,主要就是开发贷。
第四,销售改善如何传导至开工端?
在项目监管账户层面,资金监管要求销售回款要进一步用于本项目的完工,并且要优先归还本项目上的融资。
在2022年的环境下,能实际回归母公司的销售回款比例一般不超过30%,而在母公司集团层面,需要归还债券本息和满足集团营运资金的要求,所以能分配到其他项目进行新的拿地和开工,就更加弱。
当然,站在2023年二季度,比起2022年二季度,市场有明显不同。在2023年二季度,我已经失去了对大部分公司的信心,很多已经展期、违约的公司,大部分的民企地产公司,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而2023年一季度,依靠尚积极运作的国企和部分优质民企,全行业商品房销售增速回到同比4.1%,那为什么开工端不能依靠头部企业,也实现一个小目标,同比增速回正呢?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发现,很多销售明显开始改善的公司,却并没有开始积极拿地。
特别是一些优质民企,已经实现了接近20%的累计同比增速,但一季度拿地金额不到10亿元,没有进入拿地百强企业。下图就是房企开工意愿的影响因素。
从某种角度上看,一季度的销售改善,虽然比较明显,特别是国企地产公司销售业绩很优秀,但是全行业很多重点房企的预期,尚未修复。
尤其是2023年,很多房企将面对2020年疫情之后那一波增量融资的到期,所以很多房企选择在拿地端继续保持谨慎,从而影响了新开工的景气度。
而未来行业的主体格局,仍然是国企央企托底,民企个体逐渐风险出清,最终让短期的销售改善,形成中长期销售改善的预期,从而打消信用稳定房企的顾虑,推动销售回暖的房企敢于去拿地和新项目开工,从而带动开工端供给端的改善。
第五,2023年何时能迎来开工改善?
从价格表现看,2023年以来70大中城市整体保持房价环比3个月连续增长,不仅仅说明了居民购房的信心在恢复,而且也有利于整体地产公司的资产价值评估。
需求端方面,在整体各种调控放松政策的刺激下,叠加上贷款利率下行与疫情管控放松,买房的场景和意愿都在提升。
而一季度央行的储户调查报告也说明,居民整体的收入预期也在改善,对房价的上涨预期也在修复。
而需求端的改善,本质上是在影响着各大城市的库存周期,实际上当前中国地产行业有效库存是不高的。
当然这里要剔除交付困难楼盘,毕竟保交付已经成为一个单独的特殊领域,即使在行业仍然保交付压力巨大的背景下,销售已经实现增速回正,而开工端逐渐回正,也是可以预期的。
所以销售改善,虽然速率不快,算不上强复苏,但是这种温和复苏是有持续性的,也会逐渐过渡到开工端。
而地产融资的逐渐改善,已经是大势所趋,这里即使再有个别公司成为新增的违约主体,但是未来的地产市场会进一步加剧分化,整体的宏观趋势也会被头部企业所带动,出现风险的企业未来会逐渐淡出行业的总量。
所以从这一点上,过往信用风险对开工端的拖累,也会在2023年逐渐淡化,开工端逐渐跟上销售端的趋势,实现良性的温和复苏,是可以期待的。
当然,这里主要讲的是环比趋势,毕竟整个城镇化进程趋缓,行业市场容量也开始下行,开工的总量很难超过2021年,也是预期之中。
但是,环比边际修复的开工端,就足以给商品期货市场带来信心,也足以给上游行业的景气度带来提升,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修复。
来源:嵩山论市,本人已获授权转载,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点击体验AI拓客神器,行销拓客不再忙盲茫!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