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究竟有多美-天天热文
@点击音频聆听
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两千多年前的今天,世尊示寂,在印度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吉祥而卧,入般涅槃。但我们要知道,这只是象征色身的入灭,并不是生命的虚无,更不是涅槃的全部内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佛法的角度看,涅槃还体现了一种出世的美,圣贤的美,佛菩萨的美。在世人的认知上,可能很难想象这是什么样的美。但相信大家了解之后,一定会对这种终极的美心生向往。
首先,涅槃是空的美
常人比较熟悉的,是存在的美。我们对美的认知是需要对象的,建立在有的层面。所以这些美在带给我们享受的同时,也会带来种种负面作用。只有消除二元对立,才能体会到空的美。
那么涅槃是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其实空是代表涅槃的特质,但不是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空,才能无限;因为空,才能包容万物,生长万物。
二、涅槃,是无限的美
生命有两个层面。除了有限的层面,还有无限的层面,只是一般人执著并止步于有限,没有能力认识无限。
对无限的认识,需要有无限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只是众生被无明所缚,使宝藏隐没不现,虽有若无。佛陀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这一宝藏,并将开启宝藏的方法和盘托出,引导我们明心见性,体会生命的无限。
有人疑惑:佛陀到底有没有解决生死问题?佛陀为解决老病死的痛苦而修行,为什么他在证悟后,色身还是消亡了呢?在一般人的概念中,确实会有这样的不解。事实上,佛陀已经体认到生命的无限性。在这个层面,法身常存,不生不灭。
三、涅槃,是清净的美
清净之美,代表生命的清净,内心的清净。凡夫因为无明惑业,看不清自我和世界的真相,从而产生错误认识,导致我法二执,进一步引发嗔恨和对立,引发种种烦恼和负面情绪,给生命带来极大的污染,使自己迷失其中。
只有通过修行彻底平息尘垢,我们才能体会到,心可以像无云晴空一样,那么清澈,那么纯净。
四、涅槃,是寂静安详的美
我常说,生命就是一大堆错误的想法,再加上一大堆混乱的情绪。这是多数人的现实。因为我们没有对生命作过智慧的审视、主动的选择,而是任其发展,结果就被错误想法和混乱情绪所控制。一旦内心躁动不安,将给自己和世界带来麻烦。
涅槃寂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内心所有躁动平息之后,生命所呈现的寂静的美。这种美来自觉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是空性蕴含的重要特质。
五、涅槃,是喜悦的美
当我们体会到生命的寂静后,才能体会到内在的空性的喜悦。《大般若经》记载,佛陀的笑是举身微笑,全身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光明和欢喜。这种喜悦来自对空性的证悟,是无住、无所得的,是不需要对象的,是永恒的、源源不断的喜悦。而平常人的笑往往来自某种情绪,是有对象的,也是容易变化的。
六、涅槃,是无住的美
涅槃就是不粘著的能力,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在修行过程中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论修布施,还是利益众生、庄严国土,都要看到一切是缘起的假相,在空性层面,任何现象都是了不可得的。
只有不执著于事相,才能在做的当下体会空性。否则就会像凡夫那样,即使在行善过程中,也会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执著,最后还是在成就凡夫心。只有于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命才不会被束缚。
七、涅槃,是大自在的美
佛法所说的自在,是从生命本身而言。对于证悟空性的觉者来说,不论处在什么环境中,都是自在无碍的。外在的一切,不会对他构成任何束缚和伤害。很多寺院的殿堂中,悬挂着“得大自在”的匾额,这正体现了佛菩萨的生命境界。
涅槃之美,代表佛菩萨所成就的功德之美、人格之美,是世出世间最为圆满、究竟的美,也是佛菩萨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了解到,学佛正是帮助我们成就这样一种美好的生命,我想,它将成为每个人的心之所向。
摘自:《涅槃之美》版权所有:济群法师如需转载,请务必留言